八哥为什么学说话?
作为有养八哥经验的铲屎官,这个问题太适合我回答了! 八哥学习说话是一个必然过程,但是并不是每个八哥都会学人说话的(我的八哥就不会说人话),具体原因以下:
1、语言天赋 如果你的八哥拥有较好的语言天赋(这个几率很小),它就会通过不断的尝试终于学会你说出的一句话。比如“吃饭”(我的八哥就叫“吃饭”),它在知道食物放在哪个碗里的过程中,可能重复你说的话并得到你的回应,最终学会你说的“吃饭”这个词。
2、模仿能力 虽然八哥没有良好的语言天赋,但它拥有很强的模仿能力。如果你的八哥看到你在吃饭时说出“吃饭”两个字,并且你给了它吃的,那么它就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并且记住了。之后当你再叫出这句话时,它会做出反应并进行模仿,最终学会了说“吃饭”。
3、生活环境 如果你的八哥生活在你身边,且经常听到你和邻居、家人交流,它有可能在无意间学会你说的话。当然这个过程是潜移默化的,你的八哥并不会意识到自己在模仿你说话。
我的八哥就是小时候在我身边听大人说话时,学会了主动找我要吃食物的。 除了以上三点,八哥学习说话跟人类孩子一样需要经过反复练习才能最后成功。比如我家八哥刚来我家时只会喊“爸爸”“妈妈”,后面就是通过不断的练习,才学会喊“哥哥”“姐姐”“孙子”“孙女”等更多复杂的词汇。
鸟类的发声器官是鸣管,鸣管的结构决定了它的发声特点与哺乳动物有区别,鸟类的声音比较清脆、响亮、音域宽广,而且变化多样。
鸟类鸣叫声的形成与神经系统有关,鸣禽需要到成鸟阶段才学会鸣叫。许多鸣禽是双亲育雏,刚出壳的雏鸟,只会简单地嘶叫寻求亲鸟喂食。在它们能够独立生存的幼鸟阶段,鸣声变得复杂起来,进入所谓“咿呀”阶段(与人类婴儿学语过程的“咿呀”发声阶段相似)。这时的发声毫无规律,十分刺耳难听。
随着不断的练习,经过4-8周的咿呀学鸣阶段,逐渐形成了像模像样的鸣声。此后鸣叫进入定型阶段,鸣声不再变化。生活在不同地点的同种鸣禽,有不同的鸣声式样,这就是所谓的“地理变种式”。同一群中的成员都有相同的鸣声,这种鸣声是通过向同一地理区域的成鸟学习得来的。
黑八哥的分布遍及南亚和东南亚,在我国也是常见的留鸟。它属于鹆科,属于“非鸣禽”。非鸣禽与鸣禽不同,其发声器官比较简单,发出来的声音也简单单调,没有悦耳的歌声。例如各种乌鸦、翠鸟和鹦鹉等的鸣声。因此,黑八哥不会象画眉或黄莺那样婉转悠扬地歌唱,只是在受到骚扰时,张开翅膀跳起飞叫。黑八哥的鸣声是短促尖厉的“咯、咯、咯、咯....”叫。
非鸣禽和鸣禽一样,需要学到成鸟时才有固定定型的鸣声,幼小的黑八哥要经过咿呀学鸣阶段,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受到人为的干扰,就有可能模仿人的语音,形成一种与本种应该具有的鸣声不同的个体变种式发声。这种语音只是对语音的模仿,黑八哥并不懂得语词的意义。在咿呀学鸣阶段受到其他种类的鸟干扰的话,也可能发出类似其他鸟的鸣声,而不是人类的语言。